品牌资讯

各种活动实时推动

品牌资讯

设计师的身份之变

发布时间:2024-11-11 点击次数:187

设计师的身份之变

1月28日,在香港设计师陈幼坚创办的27画廊里举行了一场名为“A rt byA rt D irectors美术是艺术”的邀请展,展出包括中国内地的广煜、刘治治,中国香港的朱力行(H enryC hu)、毛灼然(JaVIn Mo)、刘建文(Michael Lau)、R MM和林树鑫(S K Lam),以及日本的高谷廉、八木义博9位年轻设计师的实验性平面作品。对于设计师而言,这有别于自己常规创作过程的游戏规则―――没有了商业规定与限制。如此,设计师们又如何发现自身与表达自我?事实上,设计师、艺术家的身份混淆,或者说是身份重叠是香港创意行业的一大特征。他们不仅为商业服务、为经济增长服务,还在考虑与衡量自身的社会价值,用艺术审美去传递更具有人文关怀的创意愿景。在他们看来,身份的界别不会成为创作的干扰,相反,设计让他们更能谦卑、适切地去表达艺术,并且与大众发生联系。是次展览正是成就了一次设计师与艺术家的身份思考。

没有客户,不需有用,设计师任性地表达自我、感知社会、诘问时代

香港湾仔告士打道39号夏悫大厦1901,是设计师陈幼坚的工作室,也是27画廊所在。

这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奇妙的连接:设计工作室和艺术画廊,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逻辑法则下运营―――前者是受客户委托,表达信息,需要被用户理解,而后者则是为了表达自我,有自私与任性的小可爱。

“A rt byA rt D irectors美术是艺术”的邀请展就是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碰撞下,将设计师的创意装裱在画框里,呈现在画廊里。而这次,他们创意的源头是一个有关自我的命题―――参展设计师必须以“2013”为题各创作一张平面作品,无须考虑客户需求,无须考虑商业价值,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直视自我创作的根源。

新媒体设计师朱力行的2013里将全是他刚刚出生的女儿,他的作品是一个电脑程序将他女儿的照片不断演化的结果,他希望在2013年,所有的人都能有出乎意料的生长。设计师刘建文则直接“预言”了自己的2013,用铅笔画出即将到来的2013年的每一个日子―――在那个日历上有时候有生日蛋糕,有时候有火焰喷出,有时候有云朵飘过,也有时候有墓碑。

这个展览也成为一些设计师自我价值观的表白。“达文西(达・芬奇)在旧墙上发现的污迹里看见树、城市、战斗和很多其他东西。莎士比亚在云里见到鲸鱼和骆驼。Sim pleSim on望着云时只看到云。在他眼里,旧墙上的污迹就纯粹只是污迹,就在旧墙上。”R M M用自己的一张仰望水中舞蹈演员的独特角度的照片在表达“发酵”的含义,他们希望能在2013以不同的角度看身边的人。设计师林树鑫则将自己放置在一个颠倒错乱的空间里,拍了一场有违常理的照片。在他看来,不按常理铺陈以及不按常理的拍摄角度,就是在反思―――何必为了适应这世界的标准而存在,一切不过都是“相对而论”。

事实上,设计师在抛开了商业规则之后,不仅在表达自我,有些更是将焦点放在了社会层面上,用社会事件作为话题进行创作。例如,平面设计师毛灼然将视野拉回到10年前的非典,他创作了299个口罩向10年前因为非典丧失的生命致敬,希望延续香港人的有爱与关怀。来自北京的设计师广煜也表达了关注动物的社会话题……

9件新生代设计师作品就这样用自我的个人体验,或是回应大众议题的方式,用设计师的美学触感与视觉语言感知社会,诘问时代。

新媒体设计师都追求美学,连电脑程序都是艺术品

或许,有些人认为平面设计师、产品设计师跨界艺术有天生的优势。如27画廊负责人Sunnie所说,就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理念而言,设计原本的训练就是美学的训练。如此,设计师对于美学的领悟力与敏感度让他们成为艺术家似乎只不过是是否趟过商业界别的问题。实际上,在香港,在某些新生代设计师身上,设计与艺术根本就毫无界别,甚至,在听起来冰冷而呆板的IT界都可能勃发出艺术的火焰。而朱力行就是其中翘楚。

这位香港新媒体设计师,他的创意设计存在于电脑编程中。而这一行业在多数内地人思维里,无关艺术,纯属技术。但就是这样一位奥克兰大学电子及电力工程系毕业的IT人,在追求逻辑中的美学。在常人眼里不过是一连串毫无意义的数字编码,在他的眼里却都是美。他近期开发设计的I PA D音乐程序“SoundY eah”以及“Squiggle”更是获选“LouisV uittonD iscoveries”计划以及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而在这次展览里,他的程序不再是建构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是直接以平面作品的形式出现―――他写了一个模拟头发的程序,把这个程序应用在自己女儿的照片里。在两周的时间里,这头发在不断地生长,生长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形态。朱力行则把这意想不到的生长定格在影像中,并取名为《长》。

这个向来只是设计网站与动态图案的设计师,首次将设计作品镶裱在画框里,但他依然觉得这都是一样的技巧,不过是将动态发展的历程记录而已。在朱力行看来,他的工作根本没有用于商业的设计与用于表达美的艺术的区别。“我从来没有学习过传统概念里的设计,例如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但我却在不停地用程序去做设计与艺术。”朱力行说,“而且,在国外,这种方式已经流行很久。它的原理就是把一个东西不断地重复做很多遍。例如,你可能把一个圆圈重复100遍设计成一个作品,而我用电脑能把它重复100万遍。这效果可以随机,但也可控。”

在过于商业的社会中,年青设计师的美术观、艺术观被忽视

事实上,设计师、艺术家的身份混淆,或者说是身份重叠是香港创意行业的一大特征。很多知名设计师既是设计师,又是艺术家。在各大艺术展中登堂入室的其中不乏知名设计师,正如策划此次展览的27画廊创办人陈幼坚。亦正是如此,才会有黄炳培现象―――他有着双重身份,面对客户,他是黄炳培;面对客人创作,他是又一山人。

据Sunnie介绍,设计师在行业内被称为A rt D irectors(美术指导)。在传统广告界,美术指导是一个创意刺激者的角色,把产品通过创意概念和美术工艺进行包装设计和销售,从商标、包装设计、空间布置甚至多媒体设计,通过一个个在大众媒体无孔不入的企划,塑造大众对消费市场的定义。单从名字上看来,A rt(艺术)就是设计师的灵魂。而事实上,很多行外的人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设计师的价值就在于商业,在于工具性的功能。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设计师都能有这种身份模糊的能力与机遇。Sunnie说:“但很多时候,设计师不是看成一个有美术观与艺术观的人员,特别是新生代年轻设计师。我们很希望能通过画廊的营运,让他们有一个地位去发声,让他们去展示自己。”

事实上,在展览的现场,在没有了客户要求、没有了商业规则之下发声,我们看到的这些作品都在以独特的设计语言对身处的时代与社会怀疑、诘问。正如设计师布鲁诺・莫那(B runoM unari)在《设计即艺术》一书中所言的那样:“设计师之所以是现今时代的艺术家,并非因为他的天分,而是因为他能够把艺术和大众重新联系,因为他能谦卑并适切地迎接当今社会的各式各样的要求。他清楚自己的职责和解决各种与设计相关问题的方法。再者,他愿意回应这个时代的人的需要,以及帮助人们在品味上不带偏见地,并放下因门户之见所衍生虚假的艺术家尊严,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身份模糊与融合是在社会审美提升过程中的产物

这是一个矛盾与博弈,也是一个怪圈―――对于很多设计师而言,不仅拥有专业技能,更拥有独立的价值观,并希望能通过改进这种价值观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但事实上,他又受困于行业所在的游戏规则―――他必须为委托项目提供专业服务。而这样的博弈一直在持续,也还将继续持续下去。这种博弈在陈幼坚看来,是设计师永远都有对艺术的那种喜欢和爱,是骨子里生发出来的。而对此, 设计师韩家英亦表示认同,这种爱可能表达成为创作给自己看,表达为收藏,抑或表达为展览。“设计师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客户给的命题作文,又在习惯这种思维逻辑与创作状态。但心里却又有艺术的心结,没有地方疏解,一旦碰到与艺术有关的事情就会爆发。这是设计师的宿命。”

在韩家英看来,设计师与艺术家身份的模糊实际上是在折射社会整体的审美水准。“在西方,设计师就是设计师,艺术家就是艺术家。因为,设计师也可表达自己纯粹的东西,因为社会审美能够承载这种表达。而面对亚洲,即便是香港设计市场,也都是一个比较低层次的市场,设计师才会寻找内心有关艺术心结的出口。”韩家英说。

事实上,这也是社会审美从低层次往上提升的结果。“现在的趋势是设计师与艺术家身份越来越模糊,出口开始变多。这会让设计师一下子就释然。”

copy © 2025 淄博星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2023015769号 sitemap